會士
歡迎 崔春燕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孔慶坤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郭明春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陳熙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余林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溫圣平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柳東文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彭富貴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家秀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陳彥梅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沈菲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趙鵬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張偉悅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李承釗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董福才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蘇莉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王君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鄭超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鄒義冬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歡迎 高冠楠 會員加入中國化學會
咨詢:haojiangtao@iccas.ac.cn
男,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士
專業(yè)領(lǐng)域
物理學、材料學
學習/工作經(jīng)歷
學習經(jīng)歷
1978.9-1982.7 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材料學專業(yè) 學士
1982.9-1986.7 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材料學專業(yè) 碩士
1993.4-1996.3 日本東京大學理學部 結(jié)晶學專業(yè) 博士
工作經(jīng)歷:
1991.4-1993.1 日本東京工業(yè)大學 訪問學者
1996.4-2002.12 日本國家產(chǎn)業(yè)技術(shù)綜合研究所 研究員
2003.1-至今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現(xiàn)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學術(shù)成就和學術(shù)貢獻簡述
鄒志剛,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南京大學物理學和材料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兩屆國家重點基礎(chǔ)研究發(fā)展計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中國光化學及光催化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總裝備部“國民核生化災害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shù)負責人,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戰(zhàn)略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空間技術(shù)研究院空間站科學技術(shù)實驗科學委員會和太空探索實驗科學委員會共同主席。兼任日本電氣通信大學特任教授和日本國家材料研究所(NIMS)客座研究員?,F(xiàn)任南京大學環(huán)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納米技術(shù)重點實驗室主任,南京大學昆山創(chuàng)新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新能源及光催化材料方面研究,在新一代光催化材料等能源與環(huán)境材料的設(shè)計理論、核心制備和應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統(tǒng)性、原創(chuàng)性的成果。在Nature、Phys. Rev. Lett.、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Energ. Environ. Sci.等一流國際期刊發(fā)表SCI科學論文602篇,他引24338次,h因子74。獲中國發(fā)明專利83項、美國專利1項、日本專利2項,7項發(fā)明專利已成功進行產(chǎn)業(yè)化轉(zhuǎn)化,技術(shù)轉(zhuǎn)讓費達1億6千萬元。以第一完成人獲2012年江蘇省科學技術(shù)獎一等獎和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8年以第一完成人獲第46屆日內(nèi)瓦國際發(fā)明展金獎及阿卜杜拉國王大學特別獎,201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shù)進步獎。
化學公益貢獻簡述
1、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推動加氫設(shè)施建設(shè)”,將氫能利用與發(fā)展列為國家戰(zhàn)略。鄒志剛院士針對氫能綠色制造的國際難題,首創(chuàng)可見光響應光催化,并發(fā)展相應的水分解產(chǎn)氫材料,將太陽能可利用范圍從4%提升至47%,實現(xiàn)國際最高效率,率先實現(xiàn)高效光催化海水制氫,開啟太陽能氫能轉(zhuǎn)換新時代。形成太陽能制氫和氫能高效利用系列創(chuàng)新化學化工成果及產(chǎn)業(yè)化。
2、減少碳排放已成為國際共識,我國節(jié)能減排面臨重大壓力,針對這一國際國內(nèi)重大需求,被提名人率先利用光催化將CO2轉(zhuǎn)化成碳氫燃料和氧氣,開拓了獲取非化石燃料的碳中和新途徑,為治理和利用CO2提供新思路和新技術(shù);已在密閉空間生命保障、載人深空探索和地外生存中得到應用,形成核心技術(shù),為我國堅持科技興軍、建設(shè)航天強國提供科技支撐。
3、針對巨毒、量大,其他環(huán)境凈化技術(shù)無法處理的多環(huán)芳烴等污染物難降解的關(guān)鍵技術(shù)問題,設(shè)計制造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quán)、日處理量達20噸的光催化污水處理設(shè)備。針對軍用裝備密閉空間大氣污染嚴重,核生化特種污染難消除等難點,將光催化應用于化學毒劑消除、特種污水治理及特種化學土壤污染修復中,獲軍方高度好評。
鄒志剛院士十分關(guān)注中國光化學和光催化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在歷屆中國化學會中,主持了光催化分會的召開;并多次在中國化學會舉辦的學術(shù)會議上發(fā)表邀請報告,推動了中國化學會能源化學、環(huán)境化學學科的發(fā)展壯大。
在中國化學會舉辦的研討會上,鄒志剛院士多次為化學學科發(fā)展建言獻策,幫助編撰《化學學科發(fā)展報告》,為推動化學學科發(fā)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代表性成果
1.論文:
1)Zou, Z.; Ye, J.; Oka, K.; Nishihara, Y. Superconducting PrBa2Cu3Ox. Phys. Rev. Lett. 1998, 80, 1074-1077.
2)Zou, Z.; Ye, J.; Sayama, K.; Arakawa, H. Direct splitting of water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with an oxide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 Nature 2001, 414, 625-627.
3)Yan, S.; Ouyang, S.; Gao, J.; Yang, M.; Feng, J.; Fan, X.; Wan, L.; Li, Z.; Ye, J.; Zhou, Y.; Zou, Z. A Room-Temperature Reactive-Template Route to Mesoporous ZnGa2O4 with Improv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in Reduction of CO2.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6400-6404.
4)Li, P.; Zhou, Y.; Zhao, Z.; Xu, Q.; Wang, X.; Xiao, M.; Zou, Z. Hexahedron prism-anchored octahedronal CeO2: Crystal facet-based homojunction promoting efficient solar fuel synthesis. J. Am. Chem. Soc. 2015, 137, 9547-9550.
5)Li, H.; Zhou, Y.; Tu, W.; Ye, J.; Zou, Z. State-of-the-Art Progress in Diverse Heterostructured Photocatalysts toward Promoting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Adv. Funct. Mater. 2015, 25, 998-1013.
6)Li, H.; Gao, Y.; Zhou, Y.; Fan, F.; Han, Q.; Xu, Q.; Wang, X.; Xiao, M.; Li, C.; Zou, Z. Construction and nanoscale detection of interfacial charge transfer of elegant Z-scheme WO3/Au/In2S3 nanowire arrays. Nano Lett. 2016, 16, 5547-5552.
7)Zhong, Y.; Li, Z.; Zhao, X.; Fang, T.; Huang, H.; Qian, Q.; Chang, X.; Wang, P.; Yan, S.; Yu, Z.; Zou, Z. Enhanced water-splitting performance of perovskite SrTaO2N photoanode film through ameliorating interparticle charge transport. Adv. Funct. Mater. 2016, 26, 7156-7163.
8)Jia, G.; Zhang, W.; Fan, G.; Li, Z.; Fu, D.; Hao, W.; Yuan, C.; Zou, Z. Three-Dimensional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s Derived from Surface-Moun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mbranes for Enhanced Electrocatalysis.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3781-13785.
9)Yao, Y.; Xu, Z.; Cheng, F.; Li, W.; Cui, P.; Xu, G.; Xu, S.; Wang, P.; Sheng, G.; Yan, Y.; Yu, Z.; Yan, S.; Chen, Z.; Zou, Z. 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graphene for water oxidation using an orbital hybridization strategy. Energy Environ. Sci. 2018, 11, 407-416.
10)Li, P.; Chen, X.; He, H.; Zhou, X.; Zhou, Y.; Zou, Z. Polyhedral 30-Faceted BiVO4 Microcrystals Predominantly Enclosed by High-Index Planes Promoting Photocatalytic Water-Splitting Activity. Adv. Mater. 2018, 30, 1703119.
2.專利
1)專利名稱:銦鎵氮基光電極的表面處理方法
申請日:2011. 07. 22
授權(quán)公告日:2013. 07. 31
專利號:ZL201110206604.8
發(fā)明人:鄒志剛、羅文俊、李朝升、李明雪、劉斌、陳敦軍、于濤、謝白力、張榮
2)專利名稱:BiVO4 納米光電極及其在分解水制氫方面的應用
申請日:2010. 01. 20
授權(quán)公告日:2012. 02. 29
專利號:ZL201010018244.4
發(fā)明人:鄒志剛、羅文俊、李朝升
3)專利名稱: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解質(zhì)空間層制備方法
申請日:200910030357.3
授權(quán)公告日:2012. 01. 11
專利號:ZL200910030357.3
發(fā)明人:元世魁、鄒志剛、于濤、田漢民、張曉波、王湘艷、張繼遠、田志鵬
4)專利名稱:AgTO2 型復合氧化物可見光響應光催化材料及其應用
申請日:2006. 01. 13
授權(quán)公告日:2008 .08. 06
專利號:ZL200610037753.5
發(fā)明人:歐陽述昕、鄒志剛
5)專利名稱:摻雜納米氧化鋅及其制備方法和光催化降解有機物和抗菌的應用
申請日:2005. 10. 27
授權(quán)公告日:2009. 06. 03
專利號:ZL200510095053.7
發(fā)明人:李敦坊、祝梅、鄒志剛
6)專利名稱:可見光響應的光催化劑及其應用
申請日:2003. 11. 13
授權(quán)公告日:2007. 06. 20
專利號:ZL200310106280. 6
發(fā)明人:鄒志剛、陳延峰、葉金花
7)專利名稱:具有可見光響應的多孔薄膜半導體光電極及光電化學反應裝置及制備
申請日:2003. 11. 05
授權(quán)公告日:2008. 06. 18
專利號:ZL200310106207.9
發(fā)明人:鄒志剛、陳延峰、葉金花
8)Photocatalyst and use thereof for decomposing chemical substance
Date of Patent: Apr. 25, 2006
Patent Number: US7033566
Inventor: Hironori Arakawa, Kazuhiro Sayama, Zhigang Zou
9)專利名稱:光觸媒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水素製造ならびに有害物質(zhì)の分解方法
特許年月日:平成17 年11 月25 日
專利號:特許第3742873 號
發(fā)明人:荒川裕則、鄒志剛 (Zhigang Zou)、佐山和弘
10)專利名稱:アルカリ金屬及びAg のビスマス複合酸化物可視光応答性 觸媒とそれを
用いた有害化學物質(zhì)分解除去方法
特許年月日:平成18 年10 月27 日
專利號:特許第3870267 號
發(fā)明人:葉金花、鄒志剛 (Zhigang Zou)
3.邀請報告
1)Zou, ZG; Oka, K; Ito, T; Nishihara, Y, A comparative characteristic study of a flux-grown and a travelling solvent floating-zone-grown crystal of PrBa2Cu3Ox. 199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s and Mechanisms of Superconductivity -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V, BEIJING, PEOPLES R CHINA.
2)Zou, ZG; Ye, JH; Sayama, K;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and oxygen formation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with M-doped InTaO4 (M= Mn, Fe, Co, Ni and Cu) photocatalysts.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miconductor Photochemistry (SP-1), 2002.
3)Gao, Ling; Wang, Jian-qiang; Shi, Li-ying; Hybrid mesoporous SC/SBA as a chemosensor for recognizing Cu2+. 5th International Mesostructured Materials Symposium (IMMS), Shanghai, PEOPLES R CHINA, 2006.
代表性獎勵榮譽情況
1999年 國際衍射數(shù)據(jù)中心貢獻獎
2003年 國際衍射數(shù)據(jù)中心貢獻獎
2003年 美國機械工程學會最佳論文獎
2012年 江蘇省科學技術(shù)一等獎(排名第一)
2014年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一)
2015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6年 江蘇省科學技術(shù)一等獎
2017年 江蘇省僑界杰出人物
2018年 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9年 第48屆日內(nèi)瓦國際發(fā)明展金獎及阿卜杜拉國王大學特別獎
2019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shù)進步獎冶金材料技術(shù)獎
*以上信息由會士個人更新和維護。